當我們在網路上努力經營品牌、寫文章、做 #SEO、累積資料,卻發現 AI 搜尋引擎(像是 #ChatGPT、Google #Gemini )根本沒注意到我們的存在時,那種「我明明很努力,為什麼還是被忽略?」的感覺,但問題不在你不夠努力,而是你給 AI 的資訊格式,根本不是它喜歡的。
【AI 不看文章,它看「 #結構化資料 」】
AI 搜尋不像人類會慢慢讀文章、感受品牌故事。它更偏好如 Wikidata 這種「誰是誰、做什麼、在哪裡」的資料表格。因此要讓 AI 快速了解你的內容,建立「結構化資料」是大家常常忽視卻越來越重要的工作。
🚀 給品牌主的 AI 可見度三步驟
。建立 Wikidata 項目:就像幫你的品牌開一張身分證,寫上名稱、別名、簡介。
。填入事實資料:創辦人是誰?網站在哪?產業類型?這些都能一一填入。
。引用可信來源:官網、新聞報導、訪談都能當作佐證,讓 AI 更信任你。
請注意如果你有 Wikipedia 頁面,記得讓它和 Wikidata 互相串聯。
🌍 #地理資訊 也很重要
AI 很在意你「在哪裡」。
所以記得在 Wikidata 加上地點資訊(城市、國家),並在官網加入結構化資料(像 JSON-LD),讓 AI 更容易理解你的位置與服務範圍。
🎯 結語:讓 AI 認識你,不只是寫好文章
在 AI 主導的搜尋時代,品牌的「資料存在感」比「內容存在感」更重要。
Wikidata 是你與 AI 溝通的語言,Wikipedia 是你建立信任的橋樑。
兩者並用,才能真正讓你的品牌在 2025 年的 AI 搜尋中被看見、被理解、被推薦。
如果你是文化工作者、社群經營者、或正在推廣在地品牌,這不只是技術問題,而是讓你的故事被 AI 傳遞出去的關鍵一步。
Wikidata Taiwan 持續致力在將臺灣各個角落的在地資訊收錄至 Wikidata 中,包含但不限於:臺灣各地的在地觀點以及原住民社群的多元/多語內容等等,若你也有興趣共同參與資料的編纂與整理,歡迎持續關注 Wikidata Taiwan 與參與我們的活動。
閱讀完整原文【Wikidata vs Wikipedia: How to Boost Your AI-First Visibility in 2025】:https://tredigital.com/wikidata-vs-wikipedia-how-to-boost-your-ai-first-visibility-in-2025/